close




尋找最後的臺灣雲豹 

為了不放棄任何一絲的希望,或許也僅是為了想知道為什麼?在農委會林務局和美國紐約布隆克斯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我們在 2001 年一月組成了一個搜尋小隊,由姜博仁率領,在往後的三年半中,幾乎踏遍了臺灣雲豹最有可能存在的大武山山區。 

實際涵蓋的範圍包括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的萬山神池,大鬼湖附近的中海拔湖沼區,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5個集水區中的4個流域: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及金崙溪。總面積近十萬公頃(約 1,000 平方公里),海拔從 150 公尺到 3,092 公尺,並且包含許多不同的植被類型。 

在這三年半期間,除了很少的例外以外,搜尋小隊每個月都出動一趟,每次三到十位隊員不等,每趟在這片山區移動搜尋約七到 28 天不等。總共加起來,大約 250 人次大概在野外「苦行」了 500 天以上,過著日日登山、夜夜紮營,難得換件衣服洗個澡的日子。還經歷過無數個寒流、豪大雨和颱風,其中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 

當然,光靠苦行及訪問路上遇到的原住民朋友是不夠的。試想,在偌大的調查範圍中,以這微不足道的人力徒步搜索,簡直就像是大海撈針。因此,還採用了兩種近年來廣為研究人員使用、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無人資料站資料蒐集方法:毛髮氣味站和自動照相機。 

我們的毛髮氣味站,又稱作毛髮陷阱。主要利用貓科動物喜歡在物體上摩蹭的行為,在可能經過的獸徑上,選取適當大小的樹幹,在距離地面約 30 公分及 50 公分處,各釘上一塊 10 公分見方的魔鬼粘,在魔鬼粘後塞入吸飽貓薄荷油的棉花,並撒上乾的貓薄荷草。當貓科動物近距離聞到它散發出來的氣味時,足以引起牠們對魔鬼粘進行摩擦行為,而會在魔鬼粘的塑膠勾上留下新鮮的毛髮。 

這是一種成本低、架設快速、短時間內可做大範圍調查的方法,而為了加強效果,還在附近懸掛鋁箔反光板做為視覺吸引物,以吸引很遠距離外的貓科動物。當這些毛髮回收後,可以靠著基部毛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判別是否是雲豹的毛髮。如果能發現任何一根雲豹毛髮,也就直接證明了臺灣雲豹還真正存在。 

至於自動照相機,則是把一台可自動對焦的相機連接到一個被動式紅外線熱感應器上,然後固定在離地約兩公尺高的樹幹上等待動物經過。每當有溫血動物出現在感應器的偵測範圍內時,就會自動觸發相機快門拍下照片。 

雖然整組設備的價格較貴,約1萬元左右,但是因為可以長時間在人力不易到達的山區,在無人干擾的狀況下,收集野生動物的影像資訊,因此近幾年來國內也開始大量使用這種自動照相機。到目前為止,也開始有相同工作原理的自動攝影機出現了。如果真的能夠拍到一張臺灣雲豹的照片,不論姿勢的好壞,都是最直接的臺灣雲豹存在的證據。 

很不幸地,不但折磨人的苦行沒有發現任何的蛛絲馬跡,連所設置超過 230 處的毛髮氣味站,也只有四處收集到野生動物的毛髮,而且都不是雲豹的毛髮。 

那自動照相機呢?我們動用了將近 70 臺相機,在搜索範圍內差不多是漫天撒網般地架設總計超過將近 400 個的樣點。這些相機在野外的總累計工作天數高達13,354天,回收了 612 卷底片,總共拍攝了超過 13,000 張的動物照片,連數萬分之一機率才有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鼬獾白子都照到兩次,就是沒有臺灣雲豹的任何蹤影。 

讓我們比較一下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別在平均每 850 和 190 個自動相機工作天,便可以拍到一張雲豹的照片。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工作天數雖然不清楚,但研究人員只使用了 20 臺自動照相機,就拍到了六張雲豹照片。 

或許,臺灣先天地形地貌的高複雜性,使得搜尋的效率相對較低,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才會有結果。然而,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比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多 15 到 70 倍的努力,仍然未找到雲豹。如果再加上額外做的毛髮氣味站的零成果,幾乎可以大膽地斷言,這次調查的大武山山區如果不是已經沒有任何臺灣雲豹了,就是即便還有,數量也應該是非常非常的稀少,距離完全的滅絕應該也不會太遠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2月,408期,68 ~ 77頁

瀕臨絕種原因  

(1)人類開墾山區,破壞雲豹生活環境,迫使牠們往不合適生活的高山遷移。

(2)雲豹的毛皮、牙齒一直被原住民視為珍寶,在濫殺情況下,使雲豹面臨絕種邊緣。最後幾次發現的地點都是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416091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頁遊戲好好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