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 腸胃炎來勢洶洶

2013/06/10
【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 林怡瑩】
腸胃炎是夏天常見的疾病之ㄧ,可以根據感染的病原分為「細菌型腸胃炎」及「病毒型腸胃炎」。

夏天天氣炎熱,飲食上通常較偏好清涼或生冷的食物及飲料,如生魚片;再加上夏天溫度高,細菌孳生繁殖快速,若食物處理不當,容易腐壞或受污染。如果一不小心吃下這些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喝下不乾淨的飲水,多半逃不過急性腸胃炎的魔掌。

不論「細菌性」或「病毒型」腸胃炎,其普遍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和發燒等。如果是「細菌性」腸胃炎,通常會有較嚴重的腸絞痛且糞便常會有黏液或血絲。抵抗力較弱的人,如老人或小孩,若是嘔吐或拉肚子的次數太多,還會造成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大量流失,而出現脫水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休克的現象。

沙門氏菌號稱「五月殺手」好發於夏天。沙門氏菌主要的宿主是動物,包括家禽、家畜及爬蟲類,如烏龜、蜥蜴等。這些動物的糞便或分泌物,可能會污染食物或飲用水,或經由動物製品,如雞蛋、鮮奶等而造成人類的感染。絕大多數的兒童,若不幸得到沙門氏菌感染,是以急性腸炎來表現,通常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是深綠惡臭的且帶有黏液或血絲。沙門氏菌腸炎的腸道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因此除急性期的症狀較一般腸炎更「毒」外,引發「長期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的機會亦較其他腸炎為高。

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症狀治療,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但是有少數的病人,卻可能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 (8%)、腦膜炎、壞死性腸炎、腸阻塞或腸穿孔 (1-2%)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併發症的機會愈高,嬰兒或新生兒得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幼兒。沙門氏菌腸炎若無併發症,則只需症狀治療,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如果出現併發症或感染者為出生不足三個月之嬰兒、罹患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免疫抑制性藥物治療等高危險群,則一定得用抗生素治療。

不論是「細菌性」或「病毒型」腸胃炎,其最主要的治療為症狀治療。急性腸胃炎,除就醫外,其他居家照顧需注意事項如下: 
1.急性期需禁食:在急性期,因腸胃道黏膜發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急於進食是無益的,應短時間禁食 (2-4小時)和配合服藥,待腸胃不適減緩,才從量少、少油脂、易消化之食物吃起,例如稀飯、白吐司。喝配方奶的嬰幼兒, 則改成喝「半奶」,若腹瀉持續超過2星期,再考慮換成無乳糖奶粉。喝母奶的嬰幼兒則是照常餵母奶,但需少量多餐。 
2.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嘔吐和腹瀉,會使身體流失水分,所以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運動飲料因含糖份高,會加重腹瀉症狀,所以腹瀉嚴重病人,還是喝口服電解質液較適當。 
3.不要隨便吃成藥或止瀉藥:不當的止瀉會延長病菌在腸道的時間,尤其是糞便帶有黏液或血絲時,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產生的機會增加,進而延長疾病治 癒時間。 
4.靜脈點滴注射:如果厲害的嘔吐或腹瀉,服藥無法改善,且出現脫水症狀, 則需注射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老年和心衰竭患者,則需謹慎評估。 
5.肛門皮膚照顧:因腸黏液偏鹼,會刺激肛門口皮膚,所以腹瀉次數多時,應用清水沖洗肛門口,並避免擦拭動作,以免造成肛門口皮膚紅腫刺痛。 
6.勤洗手:急性腸胃炎多為糞口傳染,養成用肥皂洗手的良好習慣並注意環境 衛生才是最佳的預防之道。



全文網址: 夏日炎炎 腸胃炎來勢洶洶 - 臺北聯合門診室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9667#ixzz2W3qxdW5x 
Power By udn.com 


夏季防腸胃炎 中醫飲食養生可改善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6月7日 上午10:30
夏季防腸胃炎 中醫飲食養生可改善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過了端午節就即將正式進入夏季,各種傳染性疾病開始流行,更是腸胃炎的好發時節;中醫師提醒,中醫的季節性保健養生,到了夏季首重預防腸胃疾病及小兒腸病毒,利用在飲食上簡單的養生秘訣,搭配運動,不僅可調整體質,更能減少未來到冬天發生疾病的機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主任許毓芬指出,夏季好發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以上吐下瀉表現,多發生在夏、秋兩季,以中醫觀點,將之分類為「嘔吐」、「瀉泄」或「霍亂」範圍。
急性嘔吐腹瀉症狀包括上腹或肚臍周圍疼痛,伴有腸鳴音,排便黏稠且臭;許毓芬說,腸胃炎患者通常有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清潔的情況,中醫診斷上多為濕熱證型,會給予清熱化濕藥物治療。
少數患者則為寒濕型,排便如水般清稀,有時合併感冒症狀,常因為夏天大量吃涼性瓜果或冰品引起;許毓芬說,對於這類患者,通常給予散寒解表、化濁止嘔藥物,如藿香正氣散,如果因暴飲暴食引起,通常伴有腹痛、腹脹悶,拉完肚子反而較舒服,屬於食滯不化,可給予消食導滯藥物。
許毓芬指出,夏季養生重點放在預防腸胃疾病及小兒腸病毒,建議食物以芳香清淡為主,並應注意飲食衛生;汗出多而無腎臟疾病的人應多喝開水,可在水中添加少量鹽;另外,補充新鮮現榨的瓜果飲料可降溫消暑,但不應加太多冰水或冰塊。
什麼食物適合夏季?許毓芬說,夏天氣候炎熱,食物以清涼為宜,如綠豆、薏苡仁、冬瓜、苦瓜等,但注意不可過量;中藥材茶飲則可選用菊花、麥冬、沙參,酌加消暑去濕如白扁豆、滑石、蘆根、紫蘇、藿香、荷葉等。她提醒,端午節吃粽子,糯米容易使消化不良,可搭配四神湯(山藥、茯苓或薏仁、芡實、蓮子)或陳皮麥芽茶,健脾助消化。
許毓芬強調,遵守上述養生方式,不僅在夏天可防止疾病;中醫稱「冬病夏治」,指的是冬天常因寒冷誘發疾病,若趁著夏日運動強身、少吃生冷,就可調整體質,減少冬天生病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頁遊戲好好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